认识古琴,从“心”出发
——《周末名家讲坛》830期
2月24日上午,《周末名家讲坛》邀请白云琴社社长,中国古琴促进会会员,兰州市古琴学会会员陈逸飞为广大读者作了题为《认识古琴,从“心”出发》的专题报告。
琴是汉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,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“琴棋书画”之首,有“士无故不撤琴瑟”和“君子之座必左琴而右书”之说。
陈逸飞从怎样认识古琴、如何区分古琴与古筝、鉴赏纵享千年的琴谱琴诗遗韵等方面为广大读者分享了古琴演奏。她引经据典,以《韩诗内传》导入讲解,介绍了古代中国琴曲《琴操》有关记载:当初伏羲造琴,是为了“反其天真”。从《仙佩迎风》明《西麓堂琴统》讲起,以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一张七弦琴为例,讲述了古琴的结构特征,指出古琴主要包括仲尼式、神龙式、伏羲式、竹节式等类型。
文字谱是用文字记述古琴弹奏指法、弦序和音位的一种记谱法,我国现存唯一的文字谱是《碣石调·幽兰》,它由六朝梁代丘明传谱,原谱是唐人手抄的卷子。由于文字谱过于繁复,使用不便,经唐代琴家曹柔减化,发展成为减字谱。
琴情音近,琴常被用来表达心声,是因为琴中有情,较能体现古琴特点的远古琴风、近古琴风、现代琴风,代表曲目有蜀山派《凤求凰》、浙派《潇湘水云》、梅庵派《平沙落雁》、吴派《广陵散》等。
陈逸飞为读者演奏了《良宵引》明严天池《松弦馆琴谱》,她表示,琴韵的本质是“静”,弹琴之时,琴音的悠扬,更能衬出了环境的静谧,也能起到很好地舒缓治疗内心的作用。古琴的性情虽然沉稳,但一旦爆发,却也有火山喷发的力量,在中国的民族乐器中,古琴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,它的王者之风是任何乐器不可替代的。
(供稿人/李瑾)
手机+密码登录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