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肃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

武威市博物馆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23-04-13 11:14:54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武威市博物馆现藏古籍由四部分构成:明版汉文大藏经、藏文大藏经、西夏文献和其他古籍。汉文大藏经6300多册,藏文大藏经10万多页,有四套《甘珠尔》及少量《丹珠尔》,西夏文献34件,其他古籍2万多册。尽管数量不大,但很有特色,2007年初被列为国家文化部公布的全国57家古籍保护试点单位之一。2013年8月,入选第二批“甘肃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”。

c9f6b543653b437bab1afe8f524aa807.png

 

e151c51d85634bb1990ee9342374e1ab.png

1、汉文大藏经保存相对完好,印制精美,其中还有金粉手抄本,非常珍贵。据武威海藏寺《海藏寺藏经阁记》碑载:清康熙三十六年,海藏寺再度重修后,际善法师,去京都请经,朝廷赐给海藏寺三藏真文6820卷。经卷供于海藏寺无量殿中,此殿由此更名“藏经阁”。建国前,由于马匪马步青屡踞海藏寺,使得经卷损毁严重。1952年收交佛教协会代管,1956年由武威文化馆收藏,后保存于博物馆,一直至今。现经整理共存667函、6309册。

2、藏文大藏经历史悠久,颇具科学研究价值。除2函为朱砂版印制外,其余均为手抄。藏文大藏经为藏传佛教典籍的主要部分,内容从梵文翻译过来,卷帙浩繁,内容广博,自成体系,独具特色。每函第一页为纸质护封,四边瓷青色,较厚,中为挖套,并有织锦护帘,掀开后,左右为手绘彩色佛像,中为藏文。经文为松烟墨书写,黑色,十分清晰。边框左右两侧为藏、汉经名,纸质较薄,象牙白色。选用优质藏纸,主要采用金、银、珍珠、珊瑚、海螺等贵重物品,研磨成粉,精工抄写。2004年至2006年,武威市政府先后聘请西北民族大学多识活佛、更登·三木旦教授,组织民大学生对这批藏文典籍作了全面系统的清理和归类。共整理出410函,约十万余页、八千万字,内容基本属于《甘珠尔》,也有少量的《丹珠尔》。从藏文字体、题跋后记、年号等方面综合分析,专家一致认为,凉州藏文典籍前后经历了几个朝代,有上千年的历史。其最早的作品是公元755年以前的吐蕃写经和木牍,最晚的作品是元、明时期抄写的,历史非常悠久,具有重大民族文物考古价值和民族历史文化研究价值。

3、西夏文献34件,多为残页。其中世俗文献1件,社会文书6件,经文27件,《维摩诘所说经》(下集)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。这批文献均从武威亥母洞石窟寺遗址清理出土。经1996年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均为一、二级文物。

1652e6d00bfe4d10b201125c768079e1.png

4、古籍图书2万多册,分经、史、子、集及汇编类五部分。1795年(乾隆60年)以前的善本2000多册。

e418eb8b44594d81bb3e69e7342cddb9.png

d06d1ac7e3a3423191523f825c7a794e.png

2007年初,在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》中要求:“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,充分认识保护古籍的重要性,增强责任感和迫切感,切实做好古籍保护工作。”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立即组织申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,从2007年起,陆续开办各种培训班,从古籍的制作材料,形制入手,然后进行古籍编目,再其次深入少数民族文字,真可谓面面俱到,为国家培养古籍保护及研究人才。武威市博物馆作为试点单位必须行动起来,脚踏实地工作,逐步形成完善的古籍保护工作体系。

2019年新馆建成运行以来,搬进了专用库房,存放在防虫樟木柜中,并逐渐添加恒温恒湿设备及空气净化屏等设施。

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